这是西班牙语人名,首姓或父姓是“魯伊斯”,次姓或母姓是“畢卡索”。
巴勃羅·畢卡索Pablo Picasso摄于1962年出生Pablo Diego José Francisco de Paula Juan Nepomuceno María de los Remedios Cipriano de la Santísima Trinidad Ruiz y Picasso[1](1881-10-25)1881年10月25日西班牙王國马拉加逝世1973年4月8日(1973歲—04—08)(91歲)法國滨海阿尔卑斯省穆然墓地法國羅訥河口省沃韋納爾格沃韦纳尔盖城堡(英语:Château of Vauvenargues)43°33′15″N 5°36′16″E / 43.554142°N 5.604438°E / 43.554142; 5.604438国籍 西班牙教育程度何塞·路伊思·布拉斯可(英语:José Ruiz y Blasco)(父亲)皇家圣费尔南多美术学院知名于绘画、雕塑、版画、陶瓷、舞台设计、文学知名作品《生命》(1903)《馬戲演員之家》(1905)《夢》(1932)《亚维农的少女》(1907)《格尔尼卡》(1937)《哭泣的女人》(1937)《朝鮮大屠殺》(1951)运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配偶欧嘉·科克洛瓦(英语:Olga Khokhlova)(1918-1955;妻逝)雅奎琳·罗克(英语:Jacqueline Roque)(1961-1973:夫逝)奖项列宁和平奖(1962)签名
巴勃羅·魯伊斯·畢卡索(西班牙語:Pablo Ruiz Picasso;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西班牙畫家、雕塑家、版画家、舞台設計師、作家和前法国共产党党员,和喬治·布拉克同為立體主義的創始者,是20世紀現代藝術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遗作逾兩萬件。畢加索、馬塞爾·杜象和亨利·馬蒂斯是三位在二十世紀初期開始造型藝術革命性發展的藝術家,在繪畫、雕塑、版畫及陶瓷上都有顯著的進展。在西班牙與薩爾瓦多·達利和胡安·米羅被稱為西班牙後三大藝術家。[2][3][4][5]
早期[编辑]
1881年10月25日,畢加索生於西班牙王國安達魯西亞自治區的馬拉加市圣母赎虏广场(Plaza de la Merced,又名梅尔塞德广场)15号[6],是何塞·路伊思·布拉斯可(西班牙语:José Ruiz y Blasco)(José Ruiz y Blasco)和瑪莉亞·畢卡索·羅培茲(西班牙语:María Picasso López)(María Picasso y López)的第一個孩子。畢卡索受洗後,被授以教名巴勃羅·迭戈·何塞·弗朗西斯科·德保拉·胡安·內波穆塞諾·馬里亞·德洛斯雷梅迪奥斯·西普里亞諾·德拉桑蒂西馬·特立尼達·鲁伊斯-畢卡索(西班牙語:Pablo Diego José Francisco de Paula Juan Nepomuceno María de los Remedios Cipriano de la Santísima Trinidad Ruíz y Picasso)[7],一連串的教名代表對多位聖徒與親戚的敬意,另外按照西班牙人的命名習慣加上分別父母親的姓氏「路伊茲和畢卡索(Ruiz y Picasso)」。畢卡索的父親也是一位畫家,專攻自然素描鳥類等動物,一生擔任工藝學校的藝術教授和當地美術館館長。
畢卡索很小的時候就展現了對繪畫的熱情與能力。根據他母親的說法,畢卡索第一個學會說的話是「皮茲、皮茲」,是西班牙語「鉛筆(lápiz)」的簡短發音。七歲時,畢卡索的父親開始正式地訓練他学习人物素描和油畫。畢卡索父親是思想傳統的教授,他深信模仿大師的作品、素描石膏像與人體模特兒是每個畫家必要的訓練。於是,畢卡索一心一意的專注於藝術上,因此忽略了課業。
1891年,由於父親當上了一所美術學校的教授,畢卡索一家搬到了拉科魯尼亞省。他們在拉科魯尼亞待了將近四年。一次偶然,父親發現畢卡索對他未完成的鴿子素描塗色,在仔細觀察畢卡索的筆法後,畢卡索的父親深深覺得他十三歲的兒子已經超越了他,並發誓從此不再繪畫。
畢卡索出生時所在的房子,西班牙馬拉加
1895年,畢卡索七歲的妹妹孔奇塔(Conchita)死於白喉,這件事成了畢卡索一生中的陰影,畢卡索一家搬到了巴塞隆納。後來,父親說服學校讓畢卡索參加跳級考試,而畢卡索在一星期內完成了一般學生需要一個月完成的考試,當時年僅十三歲的畢卡索獲得了評審委員會的極度肯定。父親在家附近租了一個小房間讓畢卡索獨自工作,並一天內多次檢查畢卡索的畫作,這使得父子經常爭吵。
畢卡索的父親和叔父決定把畢卡索送到西班牙一流的藝術學校學習:馬德里的皇家聖費爾南多美術學院。1897年,十六歲的畢卡索第一次獨自一個人出發前往馬德里。然而,在註冊後,畢卡索卻因沒辦法接受正式、規規矩矩的教育,而停止上學。畢卡索轉而到馬德里的普拉多美術館欣賞可敬的藝術家的作品,像是迪亞哥·委拉斯蓋茲、弗朗西斯科·戈雅、弗朗西斯柯·德·苏巴朗的作品。畢卡索特別崇拜埃爾·格雷考,他的特色,像是拉長的肢體、醒目的顏色、神秘的面容,都深深地影響著畢卡索的畫風。
個人生活[编辑]
1908年的畢卡索
結束了在馬德里的進修後,1900年,畢卡索隻身前往歐洲藝術首府巴黎旅行。他在巴黎遇見了當地記者兼詩人馬克斯·雅各布。雅各幫助人生地不熟的畢卡索了解、學習當地的語言與文學作品,並成了畢卡索的第一位巴黎友人。那時正是巴黎最嚴寒的日子,畢卡索常需要燒掉自己的作品來取暖。
1901年,畢卡索前往馬德里。在馬德里的頭五個月,畢卡索的朋友弗朗西斯科·德阿西斯·索莱尔(Francisco de Asís Soler)為兩人在《青年藝術》雜誌找到了份工作,索勒負責撰寫文章,而畢卡索則負責刊物的插圖,大部分是恐怖的漫畫以及憐憫窮人的作品。他們參與的第一份刊物於1901年3月31日出版,同時,畢卡索開始在畫作簽下Picasso,取代原先的簽名Pablo Ruiz y Picasso。
20世紀初,畢卡索來往巴塞隆納與巴黎之間工作。1904年,在一場暴風雨當中,畢卡索遇見了波希米亞的模特兒費南德·奧利弗並相戀,畢卡索因而開創了玫瑰時期,並有多幅關於她的畫作。在獲得一些聲望與機會後,費南德因相處不好離開了畢卡索,再加上父親過世,使得畢卡索非常沮喪,認識了被他稱為“伊娃·谷維”的瑪賽兒·漢伯特。畢卡索在立體派時期創作了許多對伊娃表示愛意的作品。然而,1915年,伊娃不幸病逝,畢卡索因此十分傷心。
1918年夏季,畢卡索迎娶了謝爾蓋·達基列夫劇團的芭蕾舞女演員歐嘉·科克洛瓦。畢卡索在羅馬為劇團設計芭蕾舞劇《Parade》的服裝時結識了歐嘉,婚後兩人到比亞里茨附近的別墅度蜜月,並有了一個兒子保羅。
1936年7月西班牙發生內戰,畢卡索畫了《佛朗哥之的夢与谎言(英语:The Dream and Lie of Franco)》來批評西班牙國民軍領袖弗朗西斯科·佛朗哥政府的行為。1937年,在佛朗哥的要求下,纳粹德国空军轰炸了格尔尼卡。为了纪念这场灾难,畢卡索畫了巨幅大作《格爾尼卡》,展示於巴黎舉行的萬國博覽會(英语:Exposition Internationale des Arts et Techniques dans la Vie Moderne)中。1949年他的作品《和平鸽》被選為國際和平會議海報。
1944年,畢卡索加入法國共產黨,更發表文章《我為甚麼加入共產黨》解釋原因,相關文章於1945年2月亦在《新華日報》上刊登[8],他反對聯合國和美國參與朝鮮戰爭[9]。1962年,畢卡索獲得列寧和平獎。[10]
藝術生涯[编辑]
藝術是個謊言,但卻是一個說真話的謊言。
畢加索的作品通常被分為4個時期。時期的名稱尚有爭議,大致为「藍色時期」(1901年-1904年)、「粉紅色時期」(1904年-1906年)、「 黑人時期」(1907年-1924年)和「晚期」(1946年-1972年)。
早期[编辑]
畢卡索從小便接受父親的訓練,並有着驚人的進步,這點可以從两所畢卡索博物館館藏的畢卡索早期作品中瞧出端倪。1893年間,畢卡索早期作品裡的稚氣逐漸消逝,1894年,畢卡索可以說是正式開始了他的畫家生涯。1890年中期,畢卡索的畫作流露出濃濃的傳統現實主義畫風,《第一次聖餐》(The First Communion,1896年)便是此時的代表作,此幅畫顯示出年紀輕輕的畢卡索已經能處理高難度的細節[11]。同一年,十四歲的畢卡索畫了《姑媽佩帕的肖像畫》(Portrait of Aunt Pepa),肖像畫裡的生動、精神讓胡安-埃杜阿爾多·西尔洛特(Juan-Eduardo Cirlot)曾讚嘆道,「毫無疑問的,整個西班牙藝術史裡最棒的畫作之一」。
1897年,畢卡索的現實主義畫風受到了象徵主義影響,在一系列的風景畫作品中,配上毫不自然的紫、綠色調,便是畢卡索的現實主義時期(1899年-1900年)的特色。此時期畢卡索的作品受到羅塞蒂、史丹林(Steinlen)、土魯斯-羅特列克與愛德華·蒙克等人的影響,融合了他欽佩的畫家埃爾·格雷考的特色,而產生了畢卡索獨特的現代畫風。
藍色時期[编辑]
主条目:畢卡索的藍色時期
畢卡索受到在西班牙孤單的旅行與他的朋友卡洛斯·卡薩吉馬斯的自殺影響,使得藍色時期(1901年-1904年)期間的畫作常顯現出陰鬱的感覺。此時期的畫作以藍與藍綠的色調為主,極少使用溫暖的顏色。藍色時期開始的確切時間據推測可能是在西班牙1901年的春季,也有可能是1901年下半在巴黎的日子。在這段時間,畢卡索創作了許多描繪著骨瘦如柴的母親與孩子的作品,用色陰暗,並有時以娼妓與乞丐作為主題。在卡薩吉馬斯死後,1901年秋季,畢卡索畫了幾幅他的畫像,並於1903年完成了生平最憂鬱的作品《生命》(La Vie),現收藏於克里夫蘭美術館。憂鬱的情緒並蔓延到了知名的蝕刻作品《儉樸的一餐》(The Frugal Repast,1904年)上。該作品描繪著一對看不見的男人與看得見的女人,兩人皆身形消瘦,坐在一張老舊桌子前。畢卡索的藍色時期常使用「失明」這個題材,像是《盲人的晚餐》(The Blindman's Meal,1903年,收藏於大都會博物館)、《賽樂絲汀娜》(Celestina,1903年)等都是藍色時期的代表。
玫瑰時期[编辑]
主条目:畢卡索的玫瑰時期
1904年,畢卡索在巴黎遇見了一位為雕塑家及藝術家工作的模特兒費南德·奧利弗(Fernande Oliver),與其墜入愛河,而開啟了玫瑰時期(又名粉紅色時期,1904年-1906年)。畢卡索受到與費南德之間的甜蜜關係影響,而大量使用鮮明、樂觀的橘、粉紅色系,題材多描繪馬戲團的人們、雜技表演者、丑角與賣藝者,這成了畢卡索的個人特色之一。而1904年被視為是藍色時期與玫瑰時期之間的過渡期。
黑人時期[编辑]
主条目:畢卡索的非洲時期
1906年畢卡索初次看到黑人的雕刻,受到莫大的感動。黑人原始、大膽、強烈的造型,給畢卡索很大的刺激。1907年亞維農的少女畫作,成為他創造立體派風格的里程碑。畢卡索的立體派,基本上不是純美學的,是走向理性的、抽象的,將物體重新構成,組合,帶給人更新、更深刻的感受。
晚期[编辑]
西班牙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因反抗佛朗哥領導的極右翼西班牙國民軍和法西斯主義,主要居住在法國巴黎。1944年盟軍擊退德國解放巴黎後加入法国共產黨。畢加索反對美國和聯合國軍介入朝鮮戰爭[9][12]。1962年,畢卡索獲得列寧和平獎[10]。
去世[编辑]
畢加索於1973年4月8日在法國穆然因心力衰竭和肺水腫去世,享壽九十二歲。當時,他與妻子杰奎琳正招待友人前來晚餐,畢卡索過世前所說的最後一句話是:「為我乾杯吧,為我的健康乾杯,你知道我已經沒辦法再喝了[13]。」他沒有立下遺囑,死後,畢卡索葬在法國南部的沃夫納格斯堡的庭園,杰奎琳阻止畢卡索的兒女克勞德與帕洛瑪出席葬禮,並在此後不准他們接近畢卡索的遺產[14]。1986年,杰奎琳以手槍自殺,享年六十歲[15]。
2004年5月,畢卡索早期作品《拿着烟斗的男孩》以1.04億美元的價格結標,刷新了1990年文生·梵谷一幅畫作8250萬美元的拍賣紀錄,成为世界上最昂贵的画作之一。
家庭[编辑]
父母[编辑]
堂·何塞·路伊思·布拉斯可(西班牙语:José Ruiz y Blasco)(Don José Ruiz Blasco,父親)
堂娜·瑪莉亞·畢加索·伊·洛佩斯(Doña Maria Picasso y López,母親)
配偶[编辑]
奥尔嘉·科克洛娃(1918–1955;妻逝)
雅奎琳·罗克(英语:Jacqueline Roque)(1961–1973:夫逝)
兒女[编辑]
保羅(Paulo,1921年2月4日-1975年6月2日,享年54歲),本名保羅·約瑟夫·畢卡索(Paulo Joseph Picasso)— 與奥尔嘉·科克洛娃生
瑪雅·華特米爾-畢加索(英语:Maya Widmaier-Picasso)(Maya,1935年9月5日-2022年12月20日,享壽87歲),本名瑪莉亞·德拉康塞普西翁·畢卡索(María de la Concepción Picasso)— 與瑪麗-德雷莎·華特(英语:Marie-Thérèse Walter)生
克劳德·畢卡索(英语:Claude Picasso)(Claude,1947年5月15日-2023年8月24日,享壽76歲),本名克劳德·皮埃爾·巴勃罗·畢卡索(Claude Pierre Pablo Picasso)— 與弗朗索瓦·吉洛生
帕洛瑪·畢卡索(西班牙语:Paloma Picasso)(Paloma,1949年4月19日-),本名安妮·帕洛瑪·畢卡索(Anne Paloma Picasso)— 與弗朗索瓦·吉洛生
藝術形象[编辑]
年份
影视作品
飾演演員
1981年
《哆啦A梦》之名画调查机(名画しらべ机 )
藤みねお(配音)
2018年
《世紀天才》
安東尼奧·班達拉斯
相關人物[编辑]
卡洛斯·卡薩吉瑪斯
喬治·布拉克
紀堯姆·阿波利奈爾
馬克斯·雅各布
瑪麗-德雷莎·華特(英语:Marie-Thérèse Walter)
朵拉·瑪爾
弗朗索瓦·吉洛
参考文献[编辑]
^ Daix, Pierre. Picasso, 1900–1906: catalogue raisonné de l'oeuvre peint. Editions Ides et Calendes. 1988: 1–106 (法语).
^ Green, Christopher, Art in France: 1900–1940,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77, 2003 [10 February 2013], ISBN 030009908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4)
^ Searle, Adrian. A momentous, tremendous exhibition. Guardian (UK). 7 May 2002 [13 Februar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7).
^ Trachtman, Paul. Matisse & Picasso. Smithsonian (Smithsonianmag.com). February 2003 [13 Februar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08).
^ Duchamp's urinal tops art survey. news.bbc.co.uk. 1 December 2004 [10 December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27).
^ Isabel Cámara Guezala; Rafael Martín Delgad. El encuentro del pasado y el futuro. Diario Sur. [2010-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2).
^ Pierre Daix, Georges Boudaille, Joan Rosselet, Picasso, 1900-1906: catalogue raisonné de l'oeuvre peint, Editions Ides et Calendes, 1988. [2016-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1).
^ 共产党员毕加索与送给毛泽东的画. 北京日報. 2019-10-16.
^ 9.0 9.1 David Hopkins, After modern art: 1945–2000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 15. ISBN 0-19-284234-X、978-0-19-284234-3
^ 10.0 10.1 Pablo Ruiz Picasso (1881–1973) | Picasso gets Stalin Peace Prize | Event view. Xtimeline.com. [3 Februar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19 March 2012).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stali”的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 《第一次聖餐》(The First Communion,1896年)的詳細解說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8-09-06.
^ Picasso A Retrospective, Museum of Modern Art, edited by William Rubin, copyright MoMA 1980, p. 383
^ 名人的遺言:畢卡索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8-07-07.
^ The Rich Die Richer and You Can too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William D. Zabel著,1996年John Wiley and Sons出版,11頁。ISBN 0-471-15532-2
^ Picasso's Family Album,麥克·金摩曼著,紐約時報
外部連結[编辑]
参观巴塞罗那畢卡索博物馆,西班牙旅游的官方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參見[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巴勃羅·畢卡索
维基语录上的畢卡索语录
藝術家列表
查论编巴勃羅·畢卡索時期
藍色 (1901–1904)
玫瑰 (1904–1906)
非洲 (1907–1909)
立體派 (1910–1919)
作品列表
1889-1900
1901-1910
1911-1920
1921-1930
1931-1940
1941-1950
1951-1960
1961-1970
1971-1973
主要作品
《手捧白鴿的兒童》(1901)
《雙手交叉的女人》(1902)
《老吉他手》(1903)
《迪索多肖像》(1903)
《蘇珊寶殊的肖像》(1904)
《演員》(1904)
《馬戲演員之家》(1905)
《拿著煙斗的男孩》(1905)
《Les Noces de Pierrette》(1905)
《牽馬的男孩》(1906)
《亞維農的少女》(1907)
《鴿子與豌豆》(1911)
《Bottle, Glass, Fork》(1912)
《三個音樂家》(1921)
《讀信的人》(c.1921)
《三個舞蹈者》(1925)
《沃爾拉系列》(1930-37)
《La Lecture》(1932)
《夢》(1932)
《裸體、綠葉和半身像》(1932)
《黑色扶手椅中的裸女》(1932
《入睡的少女》(1935)
《格爾尼卡》(1937)
《佛朗哥的夢與謊言》(1937)
《Woman in Hat and Fur Collar》(1937)
《哭泣的女人》(1937)
《瑪雅與玩偶》(1938)
《朵拉與小貓》(1941)
《公牛頭》(1942)
《The Charnel House》(c.1944-48)
《女人頭像 (朵拉瑪雅)》(1950s)
《朝鮮大屠殺》(1951)
《絲威特》(1954)
《堂吉訶德》(1955)
《宮娥圖》(1957)
《傑奎琳》(1961)
《畢加索與芝加哥》(1967)
伴侶
弗朗索瓦·吉洛
歐嘉·科克洛瓦
吉妮薇芙·拉波特
朵拉·瑪爾
瑪麗-德雷莎·華特
賈桂琳·洛克
費爾南德·奧利弗
伊娃·谷維
家人
帕洛瑪·畢卡索
裘斯·路伊茲·伊·布拉斯可
同事及好友
卡洛斯·卡薩吉瑪斯
亨利·馬蒂斯
傑米·薩瓦特斯
喬治·布拉克
朱立歐·岡薩雷斯
馬克斯·雅各布
贊助人葛楚德·史坦博物館
畢加索博物館 (巴黎)
格里馬迪城堡
畢加索博物館 (巴塞羅那)
毕加索博物馆 (昂蒂布)
马拉加毕加索博物馆
毕加索基金会出生故居博物馆
參見
狂愛走一回
畢卡索與莫迪利亞尼
查论编現代主義
現代主義
晚期現代主義
現代性
晚期現代性
現代史
音樂
文學
詩歌
美術
舞蹈
建築
« 浪漫主義 « 現實主義後現代主義 »
查论编頹廢藝術頹廢藝術
頹廢藝術展覽(英语:Degenerate Art Exhibition)
藝術家
优素福·阿博(英语:Jussuf Abbo)
扬克尔·阿德勒(英语:Jankel Adler)
恩斯特·巴拉赫
马克斯·贝克曼
馬克·夏卡爾
洛维斯·科林特(英语:Lovis Corinth)
奥托·迪克斯
马克斯·恩斯特
康拉德·费利克斯米勒(英语:Conrad Felixmüller)
奧托·弗罗因德利希(英语:Otto Freundlich)
阿尔伯特·格列兹
路德维希·戈登施韦格(英语:Ludwig Godenschweg)
奥托·格里贝尔(英语:Otto Griebel)
乔治·格罗兹
埃里希‧黑克尔(英语:Erich Heckel)
卡尔·霍弗(英语:Karl Hofer)
阿列克谢·冯·亚夫连斯基
瓦西里·康定斯基
恩斯特·路德维希·基希纳
保羅·克利
奥斯卡·柯克西卡
凯绥·珂勒惠支
威廉·拉赫尼特(英语:Wilhelm Lachnit)
威廉·莱姆布鲁克
马克斯·利伯曼
埃尔弗里德·洛泽-韦希特勒(英语:Elfriede Lohse-Wächtler)
奧古斯特·馬克
弗兰茨·马尔克
路德维希·迈德纳(英语:Ludwig Meidner)
讓·梅金傑
威廉·莫格纳(英语:Wilhelm Morgner)
奥托·米勒(英语:Otto Mueller)
埃米尔·诺尔德
马克斯·佩希施泰因(英语:Max Pechstein)
巴勃羅·畢卡索
克里斯蒂安·罗尔夫斯(英语:Christian Rohlfs)
埃貢·席勒
奥斯卡·施莱默
卡尔·施密特-罗特卢夫
洛塔尔·施赖尔(英语:Lothar Schreyer)
相關條目
古利特收藏
希爾德布蘭德·古利特(英语:Hildebrand Gurlitt)
科内柳斯·古利特(英语:Cornelius Gurlitt (art collector))
伯恩美術館
查论编后印象派19世纪运动
新印象派
分色主义
点彩画派
分隔主义
纳比派
综合主义
象征主义
新艺术运动
艺术家
库诺·阿米耶(英语:Cuno Amiet)
夏尔·安格朗(英语:Charles Angrand)
埃米尔·贝尔纳
爱德华·蒙克
皮爾·波納爾
马里于斯·博尔若(英语:Marius Borgeaud)
保罗·塞尚
亨利-埃德蒙·克罗斯
莫里斯·丹尼
乔治·迪弗雷努瓦(英语:Georges Dufrénoy)
保羅·高更
伊波利特·珀蒂让(英语:Hippolyte Petitjean)
保罗·朗松(英语:Paul Ranson)
奥迪隆·雷东
亨利·盧梭
勒内·许岑贝格尔(英语:René Schützenberger)
保羅·塞律西埃
喬治·秀拉
保罗·希涅克
亨利·德·土魯斯-羅特列克
夏尔·拉瓦尔(英语:Charles Laval)
乔治·莱门(英语:Georges Lemmen)
马克西米利安·吕斯(英语:Maximilien Luce)
文森特·梵高
泰奥·范赖瑟尔贝赫(英语:Théo van Rysselberghe)
費利克斯·瓦洛頓
爱德华·维亚尔
20世纪运动
野兽派
桥社
青骑士
表现主义
立体主义
艺术家
喬治·布拉克
夏尔·卡穆安(英语:Charles Camoin)
安德烈·德兰
拉乌尔·杜菲
亨利·马蒂斯
阿尔伯特·格列兹
恩斯特·路德维希·基希纳
卡尔·施密特-罗特卢夫
瓦西里·康定斯基
索尼娅·列维茨卡(英语:Sonia Lewitska)
弗兰茨·马尔克
讓·梅金傑
亨利·奥特曼(英语:Henry Ottmann)
弗朗西斯·畢卡比亞
巴勃羅·畢卡索
罗贝尔·安托万·潘雄(英语:Robert Antoine Pinchon)
亨丽埃特·蒂尔曼(英语:Henriette Tirman)
让·马尔尚(英语:Jean Marchand (painter))
奥顿·弗里斯(英语:Othon Friesz)
展览
獨立藝術家協會
秋季沙龍
其他
印象派
現代主義
现代艺术
分离派
规范控制数据库 国际
FAST
ISNI
VIAF
WorldCat
各地
挪威
智利
西班牙
法国
BnF data
加泰罗尼亚
德国
意大利
以色列
比利时
美国
瑞典
拉脱维亚
台湾
日本
捷克
澳大利亚
中国
希腊
韩国
2
罗马尼亚
克罗地亚
荷兰
波兰
葡萄牙
俄罗斯
梵蒂冈
2
3
4
学术
CiNii
艺术家
奧克蘭美術館
柏林藝術學院
南澳大利亚美术馆
KulturNav
MusicBrainz
现代艺术博物馆
奧賽博物館
加拿大国立美术馆
維多利亞國立美術館
攝影師身份目錄
荷蘭藝術史研究所
施泰德藝術館
新西兰国立博物馆
艺术家联合名录
人物
CALIS
德意志传记
Trove
其他
CONOR
NARA
RISM
SNAC
IdRef